北京論壇(2020)在北京大學開幕

北京2020年12月11日 /美通社/ — 12月5日,北京論壇(2020)在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廳開幕。論壇以「 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 — 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 」為主題,邀請全球知名人士和學者聚焦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發展,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並在人民日報、中國網、北京日報、澎湃新聞等多平台全網直播,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思想碰撞和智慧交融的雲端會議。

會議現場
會議現場

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北京論壇高端顧問委員會主席韓啟德,全國政協常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前主任、中央外事辦公室前副主任裘援平,北京市委副秘書長鄭登文,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邱水平,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陳寶劍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邱水平主持。

邱水平指出,北京論壇17年間彙集全球智慧的頂尖學識,通過思想的碰撞、學術的交流,不斷推動不同文明間的互學互鑒。越來越豐碩的學術成果、越來越廣泛的國際影響、越來越深刻的思考研討,使論壇成為各領域翹楚雲集的高端國際平台。他表示,建設一個和諧的世界、探尋文明的共同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全人類的不懈努力,本屆論壇聚焦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與新機遇,探討並尋求如何應對世界急劇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以期為各國的改革發展、社會的和諧進步、人類的共同繁榮貢獻智慧和力量。「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韓啟德指出,本屆論壇以「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為主題,契合當前世界發展形勢,緊扣各國普遍關切的議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他表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各國攜手破解全球治理難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全人類共同的時代課題,我們要以心相交、以誠相待,築牢國際交往的緊密紐帶;要教育引領、深化交往,發揮高等院校的使命擔當;要面向未來、打牢根基,培養青年一代的深厚情誼。他希望北京論壇(2020)能聚焦全球發展,從多角度、多領域尋找各國間的合作共贏、文明互鑒之道,為建設一個更加繁榮美好的世界不斷創造新的智慧之光。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為不斷加劇的不平等與分歧等頑疾敲響了警鐘,聯合國迫切呼籲全球合作,使國際社會重新回到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軌道上。

郝平指出,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歷史發展和國際政治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給全球各行各業都造成了深刻影響,也引發了教育模式、創新範式和教育方式的變革。面對疫情帶來的新變化,大學要高揚人文精神,履行育人使命;要堅持創新引領,發揮科技力量;要更加開放包容,深化國際合作;要面向未來發展,改革教育模式。他表示,北京論壇自創辦以來,始終倡導文明交流互鑒。面向全人類的未來,我們致力於向世界傳達中國的開放心態和友好心聲,相信在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必將戰勝疫情,共建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

鄭登文指出,本屆論壇通過在線交流的方式研討全球化的未來發展,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北京論壇已成為北京市的一張閃亮學術名片,為北京的城市文化建設、高等教育發展以及國際交流合作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他介紹了北京近年來不斷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舉措和成果,表示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北京論壇的發展,今後將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姿態積極參與國際交往,與世界深度融合,更有效擴大國際影響力,為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作出新的貢獻。

韓國SK集團全球董事長、北京論壇高端顧問委員會委員崔泰源在視頻中指出,為解決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 環境問題,我們必須團結起來,進行全球性響應。世界各國已就此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但仍有諸多環境與社會問題亟待解決。對於如何改變人類行為,他從企業家角度出發,提出要改善企業戰略,創造更多社會價值;完善監督體系,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提高「同理心」,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他希望本屆北京論壇能夠為解決環境問題帶來引導與啟發。

巴基斯坦前總理、北京論壇高端顧問委員會委員肖卡特·阿齊茲在視頻中指出,全球化在給世界各國創造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冠疫情在全球化的影響下蔓延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他表示,面臨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等共同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立應對,自我封閉也無法帶來繁榮,只有擁抱全球化的機遇,才能確保競爭、提高生產力、刺激創新,並最終實現共同繁榮。「合作將成為2021年的口號。」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在視頻中分享了關於全球化的新挑戰與新機遇的思考。他認為,應對全球性挑戰需要國際社會各利益相關方攜手合作,突出大學在孕育新想法、新理念和推動社會進步所發揮的作用;統籌有形資本與無形資本;著眼長遠,統籌社會全面發展;充分利用第四次工業革命成果,重視新技術應用;維護和加強全球團結。施瓦布援引儒家觀點,倡導各國應傳遞「君子」哲學,攜手與共,創建「和諧」世界。他高度肯定中國在抗擊疫情和振興國家經濟方面的領導力,指出疫情重襲下世界正面臨「大重構」的機遇,這或將有利於重啟全球化進程、推動全球事務管理的國際合作。

日本前首相、博鰲亞洲論壇咨委會主席福田康夫在視頻中指出,正視文明與文化、構思世界新範式在世界大變革時期具有重要意義。他以日本為例,闡述了經濟全球化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陣痛」,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經濟全球化的作用。他認為,文明與文化不是相互衝突的,而是相互影響、以自然的形式昇華為更高層次的文明和文化。每個社會都擁有各自獨特的文化,如何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延續文化與文明,正是我們共同面對的時代課題。和平穩定的文明與文化交流可以讓人與人之間心靈相通、相互理解,是連接國與國之間和平的橋樑和基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北京論壇高端顧問委員會委員伊琳娜·博科娃在視頻中指出,新冠疫情給世界帶來了空前的政治、經濟、社會和人道主義影響,其蔓延將嚴重影響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和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進程。為應對這一危機,她提出要發揮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主義國際體系的作用,尤其是廣泛的國際合作和交流;公共政策必須將人類的安全與福祉放在首位,打造清潔、綠色、安全和更有韌性的經濟和社會;充分發揮大學、教育、科學、研究、創新的作用,建立新的國際合作範式;各國政府要加強分享與合作,重塑多邊主義。

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幹事、巴黎和平論壇主席、北京論壇高端顧問委員會委員帕斯卡爾·拉米在視頻中指出,代表世界轉型升級的全球化進程近年來不斷受阻,新冠疫情的暴發導致局勢進一步惡化,在衛生、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給人類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他認為,以中國為首的部分國家迅速從疫情中恢復對國際社會而言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因為中國有可能帶動全球經濟復甦。他希望各國同心協力,恢復國際多邊關係,重振國際合作。

裘援平作題為「全球化的時代邏輯與中國」的特邀報告。她分析了全球化時代的階段性特徵和演進方向,指出中國始終堅持順應世界和平與發展潮流,堅持改革開放,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走和平發展和合作共贏道路。她表示,新時代,中國要更具全球化時代的新視野,與世界各國一道,在開放中創造機遇,在發展中破解難題,在合作中應對挑戰,共同推動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特邀報告環節由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博雅講席教授錢乘旦主持。

主旨報告環節由崔鍾賢學術院院長、韓國駐聯合國前大使樸仁國主持。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劍橋大學校長杜思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國際疫苗研究所總幹事傑羅姆·金,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黃如先後以視頻形式作主旨報告。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就「疫情與多邊合作」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我們正面臨著多重危機,需要通過全球合作來應對新冠疫情、氣候變化、全球債務危機及其它多重挑戰。在某種程度上,科學家已經為此指明了道路——科學界在研製疫苗、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及檢測過程中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合作。他表示,我們需要以一種更加綠色、更加平等、更有彈性以及更基於知識的方式重建疫情後的經濟。他希望有財政空間和能力的國家行動起來,採取積極的財政措施助力全球復甦,並為我們所期望的疫情後的經濟和社會架起一座橋樑。

杜思齊指出,全球大學的使命是服務社會和解決社會問題,並強調了大學參與社會討論的重要意義和全球意識的必要性。當前,國際關係風雲變幻,各種挑戰的複雜性和規模不斷增加,大學應充分發揮在二軌外交中的積極作用,融合多樣的背景、觀點和專業知識,以公平、開放的夥伴關係共同促進知識創造,解決全球性問題。在差異存在的條件下,大學使個人之間和群體之間得以對話、學習和共享,我們應繼續為公開的思想和知識交流提供安全的環境,共同應對全球挑戰,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吳尊友針對新冠疫情形勢與防控分享了中國經驗,中國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的果斷決策既決定了全國疫情的規模,也延緩了病毒在全球的蔓延。中國科學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學、及時與透明,為全球控制新冠肺炎奠定了科學的基礎。他表示,雖然中國成功地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但一花獨放不是春,中國只有同世界各國一起聯起手來,把全球的疫情控制好,我們才能夠擁有一個比較安全的社會環境。

傑羅姆·金探討了全球化在新冠疫情問題中的得與失。交通便利性與經濟全球化放大了疫情的負面影響,但全球合作對疫苗研發的極速推動體現了全球化的巨大優勢。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是在全球進行的,其生產也會在全球各地進行。他表示,我們必須相信國際主義和全球化,以透明、合作的方式,共同推動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研發,並最終取得公共衛生的勝利。

黃如指出,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呈現出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融合發展的新趨勢,正在對整個人類文明演進和全球治理體系發展產生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深刻影響。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展開,不僅技術本身的創新面臨著巨大挑戰,技術發展也帶來了很多倫理風險,對社會治理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她表示,應對技術發展的新問題,規避科技發展的負面影響,需要國家與組織間的跨領域多層次合作,來構建大科技生態系統。

本屆論壇下設八個分論壇,從全球健康、生態文明、數字人文、技術變革等方面聚焦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發展,著力探討如何在應對大變局帶來的嚴峻挑戰的同時,避免走向封閉、對抗及零和博弈,抓住變革中的歷史機遇,探索人類發展的光明之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從多角度、多領域尋找各國間的合作共贏、文明互鑒之道,描繪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的美好未來。

北京論壇是經中國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導與支持下,由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和崔鍾賢學術院聯合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論壇創辦於2004年,每年舉辦一屆,迄今已連續舉辦17屆,有來自世界8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6500多位名流政要和知名學者參加這一學術盛會。北京論壇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總主題,以北京雄厚的文化底蘊為依托,致力於推動全球前沿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促進世界的學術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全人類的發展作出貢獻,已逐漸發展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品牌和高端交流平台。